中国名城 /oa 低空消费与城市空间再定义:技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1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空消费逐渐成为重塑城市空间的关键力量。无人机技术、空中出行、低空物流等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还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权力分配、社会关系。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看,低空消费突破了传统城市空间的平面划分,推动了城市空间从二维向三维跃升。研究发现,低空消费通过技术赋能,将空域从不可见的管控空间转变为可计算、可交易的消费空间,从而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功能与社会结构。然而,低空消费也面临技术风险、数据隐私、社会公正等挑战,特别是在空域使用、资源分配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因此,未来低空消费发展应注重技术透明性、公平分配、社会参与,推动低空资源合理配置与社会福利均衡。通过多层次的技术、制度与社会互动,能实现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智能化和包容性发展。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3 11 0 陈柳钦 城市社区空间转换与公共性构建——WS小区个案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2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探索并凝练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提升路径尤为重要且紧迫。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碎片化的公共空间格局进行修补,为其培育社区公共性内涵,进而延缓并逆转社区公共生活的衰落,可以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核心路径之一。对社区公共性内涵进行剖析,以WS老旧小区为研究案例,将其空间转换过程分为3个阶段:空间修复、空间营造、空间弥合,分析不同阶段社区公共性呈现的不同层次和核心特征。研究发现,空间修复阶段以公共事务来促进公共互动;空间营造阶段以空间实践和参与来发展居民公共生活;空间弥合阶段以空间自治来提升公共价值。高层次公共性的形成有赖于低层次公共性所诞生的能力与表达。现实中城市社区空间转换的不同阶段与公共性的不同层次之间,并非完全体现为线性或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恰恰映射了“空间视角”在理解及干预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价值。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12 20 0 曹志刚,许静静 川西高原城镇复合生态系统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阿坝州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3 韧性评价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空间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应用。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耦合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构建契合阿坝州实际情况的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评价体系,涵盖自然、经济、社会3个维度和24个指标因子。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2022年阿坝州13个县(市)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依据计算结果总结阿坝州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韧性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将13个县(市)划分为6种类型。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明确阿坝州各县(市)的优势与短板,针对阿坝州复合生态系统韧性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完善川西高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式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案例。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21 31 0 赵 兵,范新元,文晓斐 TOD视角下商业服务型轨道交通站域慢行空间研究——以杭州地铁1号线金沙湖站—高沙路站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4 以TOD理念为指导思想,依据对现有轨道交通站域分类方法适用性差异的分析,选择以用地优势度与均匀度指数对杭州地铁1号线城市轨道交通站域进行分类,并以金沙湖站和高沙路站联合站域为实证案例,通过空间网络可达性可视化分析、人流量分析、空间利用现状分析,总结商业服务型站域慢行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从慢行者视角切入,提出多层级的商业服务型轨道交通站域慢行空间系统构建策略,以促进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慢行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32 41 0 赵秀敏,陈思佳,金浩楠,石坚韧 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小学校通学空间优化策略——以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滨河路校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交通网络中机动车流量的急剧攀升,儿童通学空间不断被压缩;加之路权规划不明确、管理滞后等问题,导致通学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随着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普及,为儿童构建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此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成为儿童友好城市构建中重要的一环。通学空间作为儿童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城市空间,其空间品质是儿童友好城市构建的重要环节。研究选取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滨河路校区样本,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观和客观评价对样本学校通学空间展开友好度评价研究,为城市小学校通学空间的品质优化提供思路和方向。首先,结合文献整理和词频筛选方法构建小学校通学空间友好度的三级评价体系;其次,将通学空间友好度影响因子的量化和儿童主观友好度评分相结合对样本学校通学空间友好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结合通学空间友好度评分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42 52 0 张 芳,颜 翔 省级层面城市更新:存量时代城市空间治理转型新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6 制度体系建设是存量时代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城市更新法律法规,以及部分城市先行探索取得一定经验的背景下,省级层面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更新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但相关研究存在空白。通过梳理分析当前已出台的省级相关文件和更新实践反馈情况,提出省级层面城市更新在我国城市更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化零为正”作用。基于规划编制视角对未来省级层面城市更新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包括凝练与省级城市战略要求相匹配的更新需求、明确与城市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行动任务、探索与更新行动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53 61 0 国子健,董志海,刘姗姗 广州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制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7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价值冲突日益凸显,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制度,为平衡保护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充沛的市场活力和快速的城市更新中,通过构建和实践“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制度,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该制度涵盖核查调查、方案评估和激励措施等内容,确保城市更新中保护优先和全流程保护。利用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内业核查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实现对评估范围内的保护对象全面核查和调查,并将保护要求传导至详细规划。这一制度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62 68 0 孙永生,宋起航,廖新龙 全球视角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策略比较研究及中国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8 将我国具有法定概念的历史建筑置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开展保护利用理念及策略的比较。通过对法、英、日、新加坡四国的低级别建筑遗产保护经验总结,系统解析其法律体系、管理机制与修缮原则策略的异同,并结合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传承的现状,提出保护目标与标准模糊、保护对象规模庞大、政策机制匹配度失宜、技术措施适应性及准备不足的现实痛点,对应指出可供参考的国际经验和借鉴方向。最终提出我国应以价值导向的保护框架为基础、建立中央统筹地方协作的治理模式,并开发适应性技术体系、创新社区共治机制,以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69 77 0 林燕秋,邵逸如,庞书经 基于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周家口南寨历史街区自然文化关联性保护与活化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09 在自然文化关联性(naturecultures)保护成为世界遗产保护新趋势的背景下,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Urban Biocultural Diversity,UBCD)蕴含传承与传播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和“物质-生活-管护”的三维方法框架,可以补充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在衔接微观实践上的操作方法。以周口市南塞历史街区为案例,针对其整体城水关联和公众生态记忆断裂的困境,基于UBCD提出两大核心策略:保护街区与沙颍河多维度的整体关联性;利用生态知识与集体记忆激活社区内生的环境管护动力。立足世界遗产发展趋势,结合对地方性保护活化案例的反思,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提供了视角借鉴,促进从“风貌管控”到“文化生态协同活化再生”的范式转型。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78 85 0 樊 漓,樊兴领,童建军,鞠德东 铁路遗产型乡村聚落空间基因图谱构建及其特征研究——以云南碧色寨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7010 历经百年的滇越铁路是极具特色的铁路工业遗产,是云南现代化的见证,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工业时代的标志产物,沿线站点聚落大多位于乡村,具有文化凝聚、交通转运、空间转换等功能,对整条铁路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铁路遗产型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基于空间基因视角,将滇越铁路碧色寨作为典型案例,对铁路遗产型乡村聚落提出地景、聚落、建筑三大类空间基因识别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空间基因的提取及图谱构建,探寻铁路文化空间肌理与乡村站点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联系,以期为铁路遗产沿线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的识别提取及图谱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为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07月05 00:00 2025年7期 86 96 0 车震宇,李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