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低空消费重塑城市商业生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1 低空消费正在重塑城市商业生态,推动城市经济从平面向立体空间拓展。无人机配送、低空出行、空中娱乐等新兴业态的崛起,标志着城市商业正从地面走向天空。无人机配送通过突破传统物流瓶颈,显著提升配送效率,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仓储成本,推动城市商业生态向分布化、智能化演进。低空出行,尤其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普及,重构城市交通格局,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升远郊区域的商业吸引力。空中娱乐则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娱乐项目,丰富城市旅游产品体系。低空消费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推动了城市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开启了一个更加高效、智能、多元的商业新时代。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3 10 0 陈柳钦 数字治理赋能城市发展:驱动机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2 随着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深入发展,数字治理正逐步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数字治理通过技术、制度、主体、效能四维作用机制,能够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然而,在数字治理赋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技术异化、制度滞后、主体缺位和效能悖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提出技术治理再平衡、制度创新系统化、多元主体协同化和效能评估科学化的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治理能够持续有力地赋能城市发展。研究强调数字治理需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11 19 0 朱长兵,陆 晨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空间样板体系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空间建设是彰显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此为引领进行全新探索。复盘欧洲、日本在本土化城市形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我国城市空间特征,分析“中国式”与“现代化”的基调与内涵,聚焦区域、山水、人文、都市四类空间载体,提出因城施策、山水塑骨、人文引领和现代营造的塑造策略。结合广州市南沙副中心的设计实践,探索支撑空间样板落实的理论体系。以区域发展维度落实“生长共建”、目标定位维度开发“稀缺资本”、组团结构维度丰富“内涵发展”、公共空间维度塑造“文化主张”、街巷空间维度激发“多元融合”、空间尺度维度构建“友好型空间”、重要节点维度注重“精细化治理”为实践抓手,构建既能面向世界、满足当代需求,也能传承地域特色、融入东方文化的城市空间模型。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谋划构建以“梯级开发”和“总师服务制度”为主的实施保障体系,旨在围绕全规划周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空间样板构建的理论体系。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20 25 0 李博洋,梁玮男 基于“媒介-空间”价值模型的媒介化空间设计理论框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4 新媒介技术正在重塑城市空间生产的范式,传统租差理论因未能充分考虑新媒介对空间价值的重构效应而面临解释力失效。通过构建“媒介-空间”三维价值模型,揭示可见性经济通过物质层(数据流驱动资源配置)、意义层(符号叙事激活文化认同)、关系层(技术赋权重构社群网络)重塑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基于此,提出“媒介区位(ML)-空间可见性(SV)”空间设计理论框架,整合空间交换价值和空间使用价值。日本宫下公园案例实证表明,其跨界多主体行动网络、“城市媒介综合体”设计、场景化业态与媒介化运营形成“注意力—场景—传播”协同增值路径,验证理论模型的实践有效性。研究侧重城市学科“媒介转向”,提供“媒介溢价”空间增值理论工具;在实践层面为传播学、城市经济学和空间设计的跨学科转译提供新的逻辑链,为存量空间再生提供从租差驱动转向价值共创的理论支撑。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26 33 0 吕 凯,李 云 基于人文经济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活化与振兴——以苏州树山村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5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乡村遗产,面临活化利用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挑战,需要理念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实践。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在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振兴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基于人文经济学的新视角,对传统村落活化与振兴进行再认识,提出价值重现、逻辑重组、动能重构、路径重建的“四重”策略,并以江苏省传统村落苏州树山村为例,通过文化传承、文创赋能、文艺介入、文旅融合的“四文”实践,实现传统村落的遗产活化和全面振兴。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34 40 0 彭 锐 区域视角下上海浦东历史村镇整体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6 浦东新区是上海最大的市辖行政区,其中市镇区域拥有35%的人口和57%的土地,历史村镇成为浦东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历史文化风貌区、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几乎都分布在历史村镇中。通过广泛性调研、典型性剖析、对策性研究的工作方法对浦东历史村镇开展现状调研和问题研判,针对历史村镇不同的资源本底及发展阶段,从区域整体保护与发展层面提出构建多维特色的区域结构、强化多措并举的保管合力、提供多类适用的政策支持、健全多方合作的保护机制、发展多样灵活的运营模式等策略建议,进一步探索历史村镇整体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41 49 0 林 林 边界·融合·互鉴——文化基因视角下我国历史文化名镇10年研究综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7 我国自2014年提出文化自信以来,历经10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历史文化名镇研究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复合文化属性与空间特征,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主要包括历史溯源与文化基因、空间形态与分布格局、保护发展与名镇焕活3个方面。突破边界、交叉融合以及理论实践的互鉴是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的趋势与发展方向。注重文化基因的挖掘、打破地域与方法的边界、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能带来新的突破点,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厘清历史文化名镇研究脉络有助于构建理论体系,促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50 55 0 马建武,杨皓丹,周 茜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实践与实施路径研究综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8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性”破坏现象不断扩散,导致自然景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城市特征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显著。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地方记忆、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连续性显得尤为迫切,而既有标准化的保护方式日益显露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挖掘和吸收历史城镇的建设经验和智慧,传承并弘扬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增强城市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在历史城镇中以更加全面且积极的方式对遗产进行系统保护,以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为切入点,依托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对2005年理论方法提出以来的实践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综述,归纳理论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并以层积方法为关键点,寻找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共性,以实施在地性的历史遗产保护,进而促进历史城市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56 62 0 杜春兰,孙海兰,陈丹阳,郭云宓 口述史视域下太行山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09 太行山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区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但其活化传承面临着保护力度不足、内涵挖掘深度欠缺、遗产聚集度偏低、产学研融合困难等问题。基于口述史研究方法,从史料补遗、真实性重构、内涵阐释、传播机制优化、活化路径拓展5个维度,梳理太行山红色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与独特价值,提出制作革命精神名片、整合红色文化遗产、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打造红色文旅体验、建设红色研学基地的协同保护策略,以期更好地推进太行山区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63 69 0 申红田,蔡朝阳,马玉洁 历史文化名城数字空间多样性与城市活力关联性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空间已成为重塑城市地理空间与人类行为活动的重要媒介,探究数字空间多样性与城市活力的内在关联对于支撑数字时代城市更新行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百度人口分布数据和新抖打卡数据,采用GIS渔网统计、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相关性模型等方法,分析西安市主城区的城市活力与数字空间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西安市主城区数字空间和城市活力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出集聚密度由区域中心到边缘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在中心区域表现为多中心聚集特征,在边缘地区表现为散点式分布特征。(2)数字空间的多样性对城市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功能混合程度高的打卡点区域产生了较高的城市活力,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性。(3)数字空间多样性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段和不同地段的数字空间多样性对活力水平的影响各异。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70 77 0 毛志睿,邵 哲,陈笑葵,高钰桔 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街道空间安全感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11 街道空间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游览空间,准确识别影响街道安全感知的视觉要素对改善旅游者的体验至关重要。然而,旅游者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差异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以鼓浪屿为研究地,通过全岛交叉口街景图像构建数据集,运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提取要素占比,并结合主客观评价采用 XGBoost 算法与SHAP模型分析各街景要素对街道空间安全感知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鼓浪屿的安全感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岛屿中心向外逐渐递增”的趋势。人行道、树木、建筑、道路、天空、墙壁的图像占比值是影响力最大的6类视觉要素。其中人行道、树木、道路、天空的图像占比值与安全感知呈现出线性递增的关系;建筑和墙壁的图像占比值与安全感知呈现线性递减的关系。此外,各视觉要素之间交互影响。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不仅能为旅游地的安全感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而且可以为街道空间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提升旅游者的安全感和体验质量。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78 88 0 李 渊,王耀梅,杜亚男,杨盟盛,张 娜 京沪两市地铁站域低碳更新的政策工具与设计策略协同机制对比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5012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地铁站域作为城市交通与空间结构的核心节点,承担着低碳转型的关键任务。北京依托政府主导模式,以强制性标准推动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落地;上海侧重市场驱动,通过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工具提升低碳更新的经济可行性。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经济激励与运营优化的四维协同框架,系统对比京沪两市实践模式,分析政策执行力、市场动力及技术适应性等差异。研究发现,京沪在跨部门协调、低碳技术经济性、政策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脱节,影响系统性推进。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动态调整、市场激励优化、投融资体系完善及智能化管理深化等改进策略,以提升政策与设计协同效能,为地铁站域低碳更新提供实践借鉴。 2025年05月05 00:00 2025年5期 89 96 0 洪小春,于 鹏,肖 冰,陈 炼,史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