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城市社会的现代幻象与风险治理——“资源挤压”的分析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1 城市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前进性指向,既集中了人的智慧与力量,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动力,也夹杂着多重风险。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不及时规避风险,就有可能由现代幻象异化为现代化陷阱。城市社会的现代化追逐,使得不同类型的城市主体在优势社会资源竞争中形成“资源挤压”。城市社会风险主要由城市社会内部原有城市主体对原有非城市主体、城市优势主体对城市非优势主体、城际之间核心城市主体对外围非核心城市主体的“资源挤压”所形成。引导每一个城市社会优势社会资源主体,以命运共同体思维取代“资源挤压”,是防止现代城市社会风险积聚的有力举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3 9 0 巩建青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杭州TOD实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2 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提出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背景下,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对TOD模式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杭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其TOD应用模式已初步形成,在其高质量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解读、发展方向引导以及杭州实践具体应用的对比分析,为中国式现代化轨道交通站点的规划建设提供进一步参考。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10 16 0 赵秀敏,郑舒涵,金淑敏,石坚韧 超大城市点状供地建设养老设施的方法与模式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3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对养老设施的需求不断提升,超大城市老龄人口基数大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且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面临养老设施建设缺乏空间载体的问题,而点状供地政策的出台使得产业更易进入乡村,为近郊乡村建设养老设施以服务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养老需求提供契机。对乡村点状供地建设养老设施服务城市老龄人口开展研究,围绕服务对象、承载空间和政策组合3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方法,从养老机构性质、用地性质和建设模式3个方面对实践模式进行了综合思考。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17 22 0 任 帅,张 迪,程 喆,郭倩倩 活跃性主体和理性式的社区居民参与治理模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4 城市居民如何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是基层自治首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不同的社区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基于社区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探讨社区参与的四种主体:边缘性主体、业余性主体、不满性主体和活跃性主体。基于社区参与实践和利益追求分析社区参与的四种模式:权益式参与、自发式参与、配合式参与和理性式参与。通过四种参与主体和四种参与模式的配对,提出了一个走向活跃性主体的理性式社区参与模型,认为社区参与的理想状态是追求活跃性主体的理性式社区参与。为此,提高居民参与意愿、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培养居民公共精神、增强居民参与实践的四条路径是走向理想化社区参与的必由之路,通过四条路径的不同匹配,权益式参与的边缘性主体、自发式参与的业余性主体、配合式参与的不满性主体都可以走向一种理想的活跃性主体的理性式社区参与范式。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23 28 0 张晓杰,王 孝 历史地段认定标准与保护利用研究——以四川省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5 历史地段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新类型。基于四川省历史地段专题研究试点对历史地段的定义与认识,面对四川省数量众多、亟需保护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对四川省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仍有大量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未得到有效保护。15处三线建设历史地段研究样本中纳入工业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比例不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利用方法:顺应城市发展,确定保护目标;明确保护重点,加强特色营造;编制规划指南,促进活化利用;更新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加强保护宣传,彰显文化内涵,以期为历史地段和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这一特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29 35 0 唐 密,李若凡,蒲 文,唐玉佳,周 媛 山地城市特色历史地段空间特征识别与保护利用探索——以重庆交通型历史地段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6 历史地段是2021年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的新的保护对象,意在实现历史资源的兜底,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地域环境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各地遗存的历史资源类型和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彰显地域特征,展现文化内涵,成为各地普查和筛选历史地段潜在资源的出发点。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地城市,城乡建设和发展自古与山地特征结合紧密,呈现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类型差异、资源特征差异和现状保存情况差异。以重庆山城老梯道和近现代道路这两种典型的交通型历史地段为例,探索山地城市特色历史地段的形成过程,并以数十个资源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山地特色历史地段的规模尺度、建筑风貌、景观环境、功能业态等空间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保护、利用和发展相结合的保护策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36 42 0 周 维,王 谊,冯小航 基于文脉主义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对策研究——以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07 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和活化利用关系民生福祉,是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保护,而且需要深入挖掘文脉价值,提出以文脉传承为目标的活化策略。基于此,以文脉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通过史料挖掘、现状调研等研究方法,总结文脉特征,剖析现状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危机,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策略,具体包括传承地域文化、保护风貌格局、打造文化地标和塑造创意氛围4个方面,并将策略应用于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具体实践中,保证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实施项目可持续推进。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43 50 0 王 霖,方凯伦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历史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苏州薛家湾历史社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8 首先解析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内容,阐明历史社区三元空间的辩证关系和互动机制,运用空间三元辩证理论将历史社区解构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3个层面;其次以苏州薛家湾历史社区为例,对其三元空间进行现状梳理和问题总结;然后分析其空间生产中的主要矛盾;最后围绕物质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精神空间的发展与复合多元化、社会空间的延续与更新3个方面,开展薛家湾历史社区三元空间整体更新和平衡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50 55 0 吴 尧,张璐艺 私有文物建筑产权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09 产权的排他性、经济性特征和产权制度的保障使得产权人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行为可以转化为自身利益,产权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保护激励作用由此体现。中国私有文物建筑具有公私权利竞合、产权流转的“房地一体”要求、产权量较大的特征,导致产权并未对私人和集体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保护行为起到高效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为:公私权利主体行为的负外部性、“房地一体”背景下对私有文物建筑的抛弃、较大的产权量对文物建筑保护的不利影响。针对以上特征和问题,建议通过政府收购和产权置换的方式探索发展权转移制度,建立健全文物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集中合并产权,建立建筑认养制度,从而有效解决产权问题对私有文物建筑的阻碍。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56 61 0 张国超,苏昊霖,张恩荣 创新城区舒适物的空间布局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10 舒适物是创新城区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创新环境的组成部分。舒适物布局不仅影响自身效用的发挥,还影响创新城区的创新效率。从人本主义视角,将舒适物划分为生活、休闲、工作三类,利用POI(兴趣点)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新城建设)、钱塘科学城(开发区转型)、大运河文化创意区(旧城更新)三种不同类型创新城区舒适物布局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创新城区舒适物具有集聚特征。未来科技城和钱塘科学城舒适物沿主要交通线呈轴带状集聚,大运河文化创意区呈组团状集聚。创新城区舒适物布局具有亲交通性、亲中心性、亲景观性、亲高校性、亲配套性等特征。创新城区舒适物布局是在以创新人群和创新创意企业为主的需求方,以本地政府、商业企业为主的供给方,以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区功能为主的城市基础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均衡。最后,提出场景化与生活圈营造、绅士化与大众化结合、多样化与互补性融合、开放性与协同化管理等优化创新城区舒适物布局与发展的策略。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62 68 0 刘可文,王林柯,傅晓敏,万 鼎 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城市建筑风貌管控初探——以《广州市岭南特色建筑设计指引》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11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面临千城一面、文脉割裂等城市风貌管理问题,在国家强调城市文脉延续性的政策背景下,通过挖掘并转译地域特色建筑基因,引导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是解决城市风貌雷同、延续地方文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立足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城市建筑风貌管控探索,以《广州市岭南特色建筑设计指引》为例,构建“识别转译基因—锚定管控要素—凸显管控层级性—链接全周期”的城市建筑风貌管控策略:首先需要系统识别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特色建筑基因,将基因特征转译为风貌设计语言及建筑风貌管控要素;在管控层面衔接城市相关规划,采用分区分类的层级性管控方式,将风貌管控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修缮管理等环节衔接,保障风貌基因的无损传导;成果形式上,从行政审查管控和风貌设计指引两方面介入,制定图文结合、刚弹并重的设计导则,保障设计意图贯彻设计、审批和建设全过程。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69 75 0 余倩雯,涂 文 基于计算模拟的历史街区新触媒点的推导——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12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部分历史街区与城市空间逐渐表现出活力不足、空间发展落后等问题,需要寻求与现代城市生活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基于触媒理论,通过对场地原有城市元素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地块内建筑与景观对人的影响,从而生成新触媒点和待改造或更新的位置。在最大限度保护区域本来面貌和建筑的同时,客观地对场地进行梳理,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76 84 0 王 彪,李吉照 历史文化名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基因解析与传承研究——以云南建水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7013 建水古城有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其历史文化与生活文化。在古城现实发展中,存在重物质空间与历史文化轻生活文化、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流失等问题。将文化基因作为理论基础,以古城公共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借鉴生物基因工程逆转录思维,首先对建水古城的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基因进行界定,对井台、街巷、宗教建筑三类主要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从空间营造、生产生活、历史人文3个层面提取空间文化要素,然后采用分层次的方法逆转录提取古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基因,最后针对文化基因物质载体、行为活动载体、非物质载体分别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期延续古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形态,为后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基础。 2024年07月05 00:00 2024年7期 85 92 0 车震宇,游智明,李腾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