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超大城市都市圈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北京、成都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1 以北京和成都为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在都市圈范围内研究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格局和通勤特征。研究发现:(1)跨城通勤成为超大城市重要的通勤方式,超大城市都市圈正在形成。(2)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居住和就业呈现“圈层加放射”式分布格局。(3)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就业郊区化滞后于居住郊区化进程,非户籍人口职住分离程度高于常住户籍人口。(4)超大城市都市圈外围地区承担着中心城市人口外溢和集聚外来人口的双重功能,并具有明显的过度通勤特征。最后,提出超大城市都市圈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3 8 0 张 莉,王 凯,余加丽 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与拓展空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2 在超大特大城市稳步推进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而且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有力举措。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文献,发现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从早期聚焦城中村的机制建立和改造模式的建构转为聚焦城中村更新治理、微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围绕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主体与利益、问题与难点、土地与权益三方面内容探讨。在价值层面,从追求空间效率向空间公平进行转向;在方法层面,从重视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向;在路径层面,从强调单一拆除向多元治理转向。未来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应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重点聚焦制度创新和路径探索。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9 16 0 程 哲 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状况及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3 城镇化协调发展包括产业—人口—土地城镇化过程的两两协调关系和总体协调状况。基于我国2020年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讨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相对较强,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地区是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较高的集聚区域,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相对较弱。(2)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产业—土地城镇化集聚程度最高,产业—人口城镇化集聚程度最低。(3)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发展协调性的影响呈“U”形;政府作用总体上不利于城镇化协调发展,尤其是在西部;科技创新显著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在东部尤为明显;公共服务发展总体上有利于城镇化协调发展,其中医疗和教育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影响更大。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17 25 0 任 远,倪泽睿 行政区划视角下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调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4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制约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从城市群尺度研究城市存在的行政区划问题、统筹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有助于提高行政区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利用空间场能模型,分析2010—2020年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得出结论:(1)哈长城市群区域发展极化现象严重,长春市、哈尔滨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处于衰落状态。(2)哈长城市群的总体场能表现为“中西高,东部低”的特征,长春市和哈尔滨市“双核”结构突出,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城市发展和联系网络,东部、北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联系水平较低。(3)中心城市腹地中,长春市、哈尔滨市约占了城市群60%的腹地。(4)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辽源市、绥化市等地级市发展不足,县级政区腹地被袭夺严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进政区“精明收缩”、调整县级行政区划边界、消除政区“飞地”、核心圈层增设市辖区、辐射较弱圈层增设县级市的调整建议,希望能让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更为优化。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26 36 0 朱建华,董 洁,陈永婷 城市更新背景下轨交站域空间精细化发展趋势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5 轨道交通线网与站点的建设高速发展十多年,面对“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的需求,其多向度精细化需求与发展趋势,体现在站域空间更新适宜强度下多要素发展的价值提升、站域多层级拓展与站域群联动下的空间发展、多维空间高效综合接驳体验下的效能提升,强化多领域交叉引导下空间簇群综合建设与管理,并以一种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切片,进行城市网络社会空间重构。由此推动多维融通拓展下站域空间综合更新。在“站域群组—空间增效—社会切入—交叉管控”的原理引导下,对站域空间的精细化发展进行探索研究。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37 43 0 朱 渊 基于RFM模型的北京地铁站域类型识别及其更新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6 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地铁站域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触媒。为探索以地铁站域分类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新范式,引入RFM(Recency-Frequency-Monetary)模型作为理论框架,通过深入分析各站域的POI数据、人口密度和地价等关键指标,将北京地铁5号线沿线的23个站域划分为8种类型,包括重要价值站域、重要发展站域、重要保持站域、重要挽留站域、一般价值站域、一般发展站域、一般保持站域、一般挽留站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为每一类型站域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期为地铁站域更新提供实证参考和理论指导,进而推动城市更新进程,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优化。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44 53 0 李翔宇,马雯萱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7 把握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分区分段主题建设、主体功能区划分、基础工程设置等规划建设的客观基础和重要依据。基于开放数据检索,标注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八类4 421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文化遗产,采用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最近邻指数、区位熵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具有“西少东多,西疏东密”的特征,形成了“一核两片五点”的分布格局。(2)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流域水系和城市建成区的分布密切相关,93.60%分布在水系10 km缓冲区内,过半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城市建成区中。(3)八类文化遗产的核密度呈“两高一中四低”的空间密度分异格局,除世界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型外,其余类型均为集聚型。(4)人文社会因素相较自然环境因素对空间分布的影响更大,在具体的因子中高级别景区数量、河网密度、城镇化率三者影响力较大;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基于此,从空间视角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结构、集群展示、功能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54 64 0 毛华松,谢守红,刘琮杨,吴映华夏 基于价值营造的区域线型文化廊道保护方法研究——欧洲文化线路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更新的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8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将“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大型遗产类型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范畴。欧洲较早认识到铁路、河道等文化线路对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通过目前已经公布的48条“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实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城乡融合复兴、历史资源活力再生、社区场所活态传承等目标。通过对工业、铁路相关主题的欧洲文化线路案例分析,提出整体保护利用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盘活和加强联系,更需要以地区品牌构建、综合价值提升为目标,开展价值导向的对象重构,价值平衡的空间资源配置,建立包含知识、资金、政策、标准等多要素共享的支撑网络体系,为我国激发跨区域的铁路遗产对地区复兴的牵引作用提出建议。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65 73 0 陈 鹏,唐思远 我国城市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09 随着儿童友好理念逐渐深入,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建设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还缺少深入了解。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设计指标,基于10个试点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尝试分析我国城市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中直接为儿童服务的设施与空间配套亟待完善,公共空间对儿童友好的支撑存在不足,建设中缺少对不同儿童需求的精细考量,并且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问题更为突出。据此提出我国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力争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74 78 0 谌 丽,尚佳雪,李进微,张文忠,党云晓 传统村落空间的有机更新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10 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是当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该方面文献注重实践案例分析、缺乏系统理论梳理与建构的情况,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回顾传统村落空间有机更新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有机更新”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在理论层面从主体协同性、模式适宜性、过程有序性3个维度梳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机制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从相应的3个维度归纳传统村落有机更新机制的实现路径,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更新主体、更新模式、更新过程3个角度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理论研究拓展思路。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79 86 0 路 旭,朱孟勤 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以苏州市陆巷古村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1011 拥有悠久历史、独特地理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村落苏州市陆巷古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在空间生产视角下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发现:(1)空间利用业态分析发现,陆巷古村活化利用方式可以分为农业资源的乡村活化、水乡资源的生态活化和遗产资源的商业活化。(2)词频分析发现,游客对古村历史文化感知强烈,对活化利用关注较少;长尾分析可知,在陆巷古村活化利用过程中应满足游客对基础设施、水体环境、旅游项目和特色美食体验需求;通过游客感知分析发现,陆巷古村活化利用比较成功的资源有生态资源、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是乡村旅游产品和特色美食,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3)基于社区空间利用和游客需求的对比分析,陆巷古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空间利用业态同质化和文化遗产浅度激活限制,陆巷古村今后应通过多元业态开发促进村落活化升级,以多项特色打造陆巷古村品牌的方式促进陆巷古村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5年01月05 00:00 2025年1期 87 96 0 史春云,李 帆,卞苏晴,范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