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内涵与架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的空间正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1 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的语境下,空间正义的内涵涵盖了空间资源分配正义、空间权益保障正义和空间发展机会正义。通过分析空间正义缺失的症候及梗阻效应,从空间规划的正义导向性、制度建设的正义保障性、社会力量的正义参与性等多个维度,提出系统性的重塑路径与调适策略,以矫正非正义格局,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助力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协同、包容发展。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3 10 0 李清洪 行动规划理念下中小城市老城区更新规划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嘉兴市嘉善老城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2 中小城市老城区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载体,其更新规划正面临规划定位不清、目标对象不明、建设品质不佳、实施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实现空间挖潜、策略建构及实施保障等技术联动,形成城市更新工作范式,是目前规划行业面临的重要且迫切议题。基于传统规划工作步骤与框架,引入行动规划理念,试图通过剖析行动规划的“供需逻辑、技术逻辑和实践逻辑”内涵,梳理出“务实性、收敛性、价值性”原则,探索性地建构中小城市老城区更新规划的逻辑与工作路径。结合嘉兴市嘉善老城区有机更新专项规划展开阐述,并提出了务实导向下的目标需求精准研判、收敛约束下的技术内容有限编制、价值驱动下的实施项目协同运维等规划行动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中小城市老城区的更新规划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11 20 0 程德月 空间与行为网络匹配下老旧社区边界开放模式与策略——以太原市两个社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3 在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背景下,为解决因传统老旧社区封闭边界所造成的空间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矛盾现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依据“点-线”语义构建客观公共空间网络模型、主观老年人行为网络模型,从网络完备性、分布均衡性和单点脆弱性3个层面对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旧社区中客观公共空间网络与主观行为网络存在一定差异,行为网络完备性更高,两网络群组分布不均衡,中心性节点排序不重合,部分空间在公共空间网络中的重要性与其在老年人行为网络中的不一致,进而提出打破社区围墙边界、增加弹性空间、构建社区开放模式等规划策略,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与适老化提供参考。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21 30 0 高 静,付家馨,雷泽鑫 长江生态文明视阈下历史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武汉汉口里份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4 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世界性问题背景下,研究如何保护、延续、利用和发展长江流域历史建筑和街区,既可为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保护传承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从可持续角度共谋推动长江生态文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三支柱概念的理论视角,对汉口历史里份空间进行案例研究,反思建筑生命周期内提供宜居的室内环境的“环境可持续性”、考虑民众经济能力的“经济可持续性”,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可持续性”,并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转换、原居民参与构建社区共谋发展、社会营销与政策支持3条路径提出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社会可持续性潜力提供案例支持,为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弥合传统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差距提供中国方案。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31 36 0 董冠妮 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城区活力评价及空间活化策略研究——以邢台市历史城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5 将POI、热力图、道路网和历史资源作为多源数据,以河北省邢台市历史城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空间、社会、文化4类活力评价要素入手,构建历史城区活力评价体系,进行不同维度的研究。研究表明:(1)邢台市历史城区东部综合活力值较高,西侧较低,南部活力值略大于北部,整体呈现出“一点一带多片区”的空间结构特征;(2)文化活力是决定历史城区综合活力的主要因素,其活力值在城区内呈明显的“L”形分布。通过该评价体系发现,邢台市历史城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以多源数据的定量论证来重新认识历史城区活力有助于找到提升城区活力的有效策略,为邢台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37 46 0 李宏伟,郭霖琦,贾安强 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方法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6 为更好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未来新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平急两用”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各城市普遍存在对“先规划后建设”理念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产生项目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不合理、项目规模与需求不匹配等情况。结合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提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平急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并研究做好规划的3个关键方法:一是需求分析方法,做好需求测算,贯彻平急结合理念,防止资源浪费,保证“平时”用得着,“急时”用得上;二是科学选址布局方法,重视选址安全,兼顾设施的平时功能,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防疫等特殊要求;三是规划传导方法,明确其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确规划传导和衔接要求。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47 54 0 刘 荆,徐 辉,葛 钰,邹 亮 整体保护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色认知研究——以安徽黄山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7 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名城的认定、保护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历史城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城市中心发生变化,使得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不明晰。从整体保护视角出发,以安徽黄山市为例,从文化系统整体性、区域发展整体性和城市演变整体性3个视角,构建黄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认知方法,以期能对我国类似城市的价值特色认知路径提供借鉴。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55 61 0 李晨然,李亚星,徐 萌,何江龙 <span>历史城镇空间重构策略——基于仪征十二圩的实证</span> <br />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8 随着发展条件变化,一般历史城镇均经历了长期和多次的空间自发演变过程,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随着城乡空间结构重组加剧,历史城镇的衰败成为普遍现象,对历史城镇空间进行主动调整以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成为必然选择。在对历史城镇发展条件、城镇空间、地方文化等复杂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城镇重构的4个关键步骤,即分析、预判、识别和综合,首先分析历史城镇空间演变的关键动因,然后预判城镇未来发展路径,识别城镇的形态基因及价值特征,最后综合相关要素重构城镇空间。并以仪征十二圩为例,展示了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62 70 0 刘雨平,倪 萌,叶 鹏 集中连片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识别解析及传承研究——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周边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09 乡村聚落依托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态特征,其中也蕴含着特有的空间基因。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周边的1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构建“地景—聚落—建筑”3层级及15个二类因子,提炼出传统村落相对稳定的空间模式,解析形态背后的影响因素,揭示自然地域、社会人文等因素与空间基因的内在联系,进而构建10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图谱,并提出传承策略,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基因研究及村落保护提供研究思路。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71 79 0 翟 辉,张普清,徐语遥,杨华刚 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及实现路径优化研究——以江苏省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10 采用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江苏宅改试点地区资格权认定及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思路。研究发现:江苏宅改试点地区在资格权认定和实现过程中主要存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不扎实、准确把控资格权人信息较为困难,资格权实现方式单一,兑现难等现实问题,影响了资格权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结论:要加强顶层设计,资格权的试点改革应与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改革协同推进。严格落实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工作。允许宅基地向社会流转,尝试按年收取房地产使用费,让农民获取资产收益。构建三方合作体系,保护农民的合法生活居住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80 85 0 郭贯成,蒋杏雨 滇越铁路村镇站点聚落形态基因识别及基因信息链构建——以蒙自段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04011 滇越铁路沿线站点聚落是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法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互动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滇越铁路蒙自段6个站点聚落中的碧色寨站(碧色寨村)、芷村站(芷村)及戈姑站(戈姑村)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形态基因识别及基因信息链特征分析,旨在系统地梳理和解读蒙自段聚落形态特征。研究表明:(1)蒙自段站点聚落形态基因保存状况较好,可以将站点聚落形态基因识别体系分为聚落格局、站点布局、路网街巷、站点建筑和民居建筑五大类别。(2)借助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理论,提出了形态基因信息链,并构建了完整的分析框架,为滇越铁路沿线其他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3)针对形态基因的活化利用,应首先识别提取站点聚落特色,在保护滇越铁路站点聚落形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活化利用措施。 2025年04月05 00:00 2025年4期 86 96 0 车震宇,孙 访,王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