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安庆+池州+铜陵”城市团发展思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1 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为安徽省城市团进一步完善创造了发展机会,安庆市、池州市和铜陵市需要通过加强地域整合赢得更多发展空间,需要通过深入考察安徽省城市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提出完善“安池铜”城市团的发展思路。“安池铜”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以合肥市为核心,通过整合淮南市和铜陵市形成的“1+2”的发展格局,形成“三主+两子”主导下的“一链+一环+两支”发展构架。在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组团过程中,需要根据“分区+分步”的“软区划”发展思路,加强县级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程度,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统领下的次级城市团:基于“一核+三子+三边+三链”的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团的核心区域;基于“︶+Y+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完善怀宁子城市团;基于“人+〇”+“一点+一带”的发展构架,完善太湖子城市团;基于“七链”的“枣核+三角形”发展构架,完善望江子城市团;基于“月牙+人+闭环”构架下的全域东西向拓展格局,完善石台子城市团。同时要尽快挖掘县域腹地内乡镇中心地的发展潜力,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在相邻的县级中心地间发挥承接作用,在“安池铜”城市团内形成多层次的中心地体系。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3 12 0 孟祥林 义乌市人口变化与空间分布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2 研究人口变化和空间分布对于促进以义乌为代表的商贸型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和高德地图POI数据,使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与可达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义乌市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与商业市场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1)近10年来义乌人口总量增长迅速,以中心城区最为显著。(2)外来劳动力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流入人口向义中和义东北地区集聚,使得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人口素质不断改善。(3)义乌市人口密度较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环状分布格局。(4)人口分布空间集聚性加强,其中,中心城区内部人口分布越来越均匀,而非中心城区趋于集中;人口分布方向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5)义乌商业市场可达性较高,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商业市场发展与人口变化存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13 20 0 谢守红,李寒冰 系统性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路径研究——以西安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3 面对国家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要求,在探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系统性理论的内涵及其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耦合关系。立足系统性的典型特征,结合西安实践,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即构建保护、利用、管理“三位一体”的保护传承体系,基于关联性完善保护内容,强化时间、空间、内涵关联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基于层次性制定利用策略,实现从有形到无形、从内涵到外延的文化传承;基于动态性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有效的实施管理模式。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21 31 0 龙小凤,姜 岩,董 钰,茹 彤 基于职业生命周期复业协同的城市职能空间“流态更新”研究——以城市商务公寓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4 职能空间是现代城市的四大空间要素之一。在信息网络时代,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不断融合,使城市居民日常工作活动与职能空间需求呈现出周期性流变态势,急需针对性理论指导其空间更新的机变调节。为此,选取城市空间中存量规模大、空置比例高,且具有典型职能空间特征和更新问题的商务公寓为研究对象,引入“职业生命周期”与“流空间”理论,探索建构基于职业生命周期复业协同的城市职能空间“流态更新”方法。该方法以公寓工作空间套型面积、楼层区域、主辅空间配比、单通间配比和公共空间总体规模、配置形式、功能类别、品质属性8项因子为更新响应要素;以初创、发展、成熟、衰退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以商务办公、生活服务、文娱体验、线上服务为商服职业场景,建构了基于上述系统要素细分与适配关联的城市商务公寓复业协同机理研究框架。通过对20处样本公寓和300组样本业者的调查分析,完成了对不同职业生命周期和职业场景的空间需求画像,并据此建构出“商服综合、商务集合、娱服互促、多元混融”四种复业情境下公寓空间的差异化流态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职能空间的人本更新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32 42 0 肖 竞,齐才砚,曹 珂 习近平“文化经济”论述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引——以浙江省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5 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仍然面临空心化、老龄化和失能化的问题,农村的人空、房空现象比较突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独立、顾此失彼的矛盾仍十分严峻。面对新发展要求,要以习近平“文化经济”论述为指引,从认识论的高度确立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经济辩证统一、保护与利用辩证统一、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引领全国的成绩,其总结了创新实践的“十大模式”,体现了“文化经济”的关键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起到积极作用。为建构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新格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应当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精心凝练文化主题,以“文化定桩”统领村庄规划,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发展能力;以“双创”引领创新实践,大力推进“文旅共富”,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加强基层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43 47 0 杨贵庆 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6 城市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转型和再生中的重要资源,经历了城市的重要发展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但往往与城市的开发和更新产生难以避免的矛盾。通过梳理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明确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的依存关系。借助城市共生理念,基于经济、文化、精神3个维度,通过对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再生实践案例分析,提出城市更新层面上的工业遗产可持续再生策略,以期为今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项目提供实践参考。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48 54 0 董健菲,才 军 工业遗产视角下公司镇的发展与启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7 公司镇集工厂、住房、道路、商店、公园等于一体,随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从英国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罗伯特·欧文在新拉纳克的管理实践开创了兼顾工厂生产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英国的索尔泰尔公司镇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芝加哥近郊的普尔曼镇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镇。在20世纪的百年里,大量军事工业以隐秘的公司镇的形式为国家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公司镇见证了人类探索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是工业遗产中极具特色的类型,对于理解、治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研究从公司镇历史起源入手,通过对3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早期公司镇的梳理,提出公司镇保护的若干思考,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55 60 0 刘伯英,孟璠磊,刘小慧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城市广场活力测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8 基于多源数据建构了城市广场活力测度模型,设计了“供给-可达-需求”3个维度识别广场活力影响因子的分析指标及方法,并以南京主城区为实证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主城区城市广场活力呈现“高聚集-低稳定-多峰值”的活力态势,城市中心城区内占地面积小的市民广场是最具吸引力的空间。其他旅游景点、商业服务设施、居民点密度、公共交通站点、人口密度、广场面积对城市广场的活力聚集度呈显著影响。广场“需求”和“可达”维度因子是活力的核心作用力;“供给”维度因子多表现为广场活力聚集度的协同作用力,对广场活力稳定度的影响作用更显著。研究提供了一种从量化的角度对城市广场的使用现状进行“自下而上”的认知方法。其分析结果可为广场的规划、建设及更新提供决策层面的依据。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61 72 0 邱 冰,李明慧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贵阳市兴隆社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09 我国高度重视儿童成长,鼓励创建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的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社区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城市人居关系建构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空间碎片化、空间资源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山地城市社区“儿童空间权力诉求”与“社区空间”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从山地城市社区空间出发,关注儿童在社区空间中的健康成长迫在眉睫。选择贵阳市南明区兴隆社区作为研究案例,构建山地城市社区儿童友好型评价指标体系,对兴隆社区4类功能空间进行评价,探讨山地城市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型策略,以期为山地城市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型设计提供参考。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73 82 0 陈 波,李 骁,刘楚楚,杨 睿 城市保护地边缘地带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10 城市保护地边缘地带是维持保护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键区域,也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先导区。国土空间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管控单元,要求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加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有效识别不同地块的景观敏感性等级并匹配相应的保护利用方式,进而提高城市保护地边缘地带精细化治理水平。以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选取8个因子进行景观敏感性分析,按照各地块景观敏感性等级与资源特点构建生态适宜性矩阵,在保护措施、活动类型、建设内容3个方面提出边缘地带不同要素保护利用方式,以期为具有高度复合价值的边缘空间提供规划引导。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83 90 0 王 鑫 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地方营造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10011 地方营造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在民族复兴、文化强国的历史语境下,对大运河“地理空间”注入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公共文化空间,其本身就是大运河的“地方营造”。建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打造空间叙事综合体、重现运河人家生活场景、开展运河主题节事活动是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地方营造的主要路径,应更加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关注根植于地方的传统民俗节事活动,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轮驱动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地方营造路径。 2023年10月05 00:00 2023年10期 91 96 0 杨伟容,陶卓民,朱振峰,曹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