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屡次亮相全国
发布人:liy 发布时间:2023/12/24 19:14:25 浏览次数:198次
近年来,扬州市坚持“系统谋划、民生为本、修用并举”的原则,推动扬州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屡次亮相全国。12月16日,《建筑》杂志社以《扬州:保护历史文脉续写传承新篇》为题,对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经验做法做了全方位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城乡建设》也在2023年第22期刊文介绍扬州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经验做法。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扬州路径”
扬州古城占地18.25平方公里,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和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城区之一。现有4片历史文化街区、7处历史地段、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历史建筑56处,汇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要素,保留了浓厚的人文烟火气息。
近年来,扬州市秉持“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活态化更新、内涵式复兴”,历史建筑“应保尽保、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在2004年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设置古城保护专职管理机构——古城办;2022年,又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组织领导,并出台系统性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出台了《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关于打造永恒城市经典若干规矩的决议》等政策法规,并围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出台了行动方案,坚决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
不仅如此,扬州市还打造多维度的技术支撑体系。科学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规和东关、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成立专家委员会,设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心和社区设计师工作室,建立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消防技术指引等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管理办法,切实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从而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扬州路径”。
民生为本审慎更新的“扬州模式”
近年来,扬州按照“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多元参与模式,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持续保护与全面复兴。着力补齐街区基础设施短板。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思想,将改善民生贯穿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主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雨污分流入户改造、强弱电电线下地铺设、“智慧消防”系统打造,利用边角地、夹心地建成了55个“口袋公园”,让老城区的居民乐享家门口的小公园,在加强古城安全的同时,也改善了老城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的东关模式。按照“原址保护、修旧如旧”原则,通过成立国有公司,整体实施东关街的保护修缮和运营管理。梳理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打造“非遗+老字号”街区,修缮冬荣园、街南书屋等各类建筑3.56万平方米,引入扬州漆器、扬州清曲等26个非遗项目,扶持发展谢馥春、四美酱园等11家名店老字号。2010年,东关街跻身“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如今每年接待游客达千万人次。
“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的南河下模式。由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更新方案,利用闲置地块,建设低碳示范社区。由区级政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楼宇改建城市书房、社区邻里中心和民居客栈等,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形象提升共赢新路径。
“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仁丰里模式。创新采取“所有权不变、使用权转移”的方式,对闲置民居统一收储利用,同时鼓励原住居民参与进来,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更新机制。着力打造“文化+文创”街区,吸引雕版印刷、古琴传习、古建模型制作等53家业主入驻,建成名师工作室28个、“非遗”传承项目和艺术工作室13个。坚持不搬迁原住居民,常年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留住了市井生活烟火气。
“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的皮市街模式。一批民宿、文创店铺自发集聚后,因势利导提升公共空间、整治交通秩序、招引高端物业,吸引了一批自带设计方案、投资资金的年轻创业群体,67家古籍修缮、咖啡烘焙、动漫设计等特色店铺相继落户,打造了古韵与时尚兼具、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街区。
修用并举活态传承的“扬州方案”
近年来,扬州全力推动历史建筑的认定建档。对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和当代重要建筑进行系统梳理,对甄别出的900余处有价值建筑分类建立“一楼一档”数据库,通过签订保护协议、建立巡察制度、审查修缮方案、面向社会公布等措施,建立健全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系。
在此基础上,更全力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建立权责清晰的保护修缮责任制度,形成使用人、所有人、属地政府各司其职的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机制,累计修缮永祥丰酱园、慕究理小学等历史建筑29处,活化利用非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16处,并探索实施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数字化档案,促进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更好反映扬州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
全力推动历史建筑的展示利用。在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坚持风貌一致,鼓励功能调整、合理利用,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推动大麒麟阁、富春茶社等老字号“醒过来、活起来、火起来”,将平民中学旧址活化利用为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将原江苏省立原蚕种制造所旧址大楼活化利用为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