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 /oa 历史传统与现代化愿景:我国当代城市大道的空间原型与规划特征探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1 城市大道是现代城市的功能空间骨架和重要的纪念和展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在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道的规划建设成为我国各级城市追求跨越式发展和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动力不仅有城市交通发展和空间拓展的客观需求,而且伴随着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对空间秩序的执着追求,还隐含着某些城市文化心理方面的要素。从梳理中外规划历史的视角出发,试图探寻我国现代城市大道规划建设思想源头的空间原型。同时,以深圳深南大道为典型案例,探究其规划建设历程和代表性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尺度、功能价值、规划导向、文化意象,以及存量时代大道空间的精细化营造等方面,对我国大道规划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不足和问题、挑战和策略等进行讨论。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 9 0 许闻博 中国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研究回溯:结合中国语境的评判性综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2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逐渐沉淀”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传统特征,强调城市物质空间应表达城市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价值。形态类型学理论强调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城市不同尺度下空间形态的演变要素和演进规律,为传统空间保护与延续和新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研究在辨析形态类型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现有研究成果总结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框架的构建、实例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实践4个主要研究类型,总结国内现有研究尚存的问题,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10 16 0 吴志宏,朱 赟 多规合一视角下昆明市郊野单元规划编制推进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3 郊野地区的发展影响城镇化进程与品质,加强郊野地区的规划引导是重点城乡工作之一。昆明市郊野地区的发展有实现“多规合一”、全域管控的现实需求,也面临乡村收缩、规划目标复杂多样的困境。随着郊野单元规划理论发展,我国多地开展了郊野单元规划实践,上海、杭州、广州、武汉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郊野单元规划路径,为昆明市的郊野单元规划编制提供了方法借鉴:从体系上理顺郊野地区各项规划关系,谋划顺畅的纵向传导机制;从实施上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实现空间优化提升;从方法上开展分类引导,构建分类适用的规划引导方案;从管理上以单元为平台,实施管理制度创新。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17 22 0 徐煜辉,朱 佳 文旅融合视域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正持续开展,文旅融合在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梳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现状,厘清示范区现有资源优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不力、创新能力欠缺、产业延伸不足、制度框架不全等问题,从保护传承文化资源、凸显文化特色内涵、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示范区具体建设路径,以期稳步推进示范区建设,助其融入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并为文旅融合视域下同类型旅游区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引。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23 29 0 张 泉,葛敬松,李 喃 公共文化质效导向的文旅型历史街区多尺度统筹保护与空间焕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5 信息时代与后城市化时期,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呈现出场域公共化、空间资产化、职能文旅化、价值人本化的“四化”演变趋势,进而孕生出以文化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主导职能的街区类型。其同时具有场域公共属性和文化资产属性,是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提升文旅型历史街区的公共文化质效,有助于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是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的重要议题。以文旅型历史街区的演生规律、甄别特征和现实问题解析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传承、地方认同培育、文娱生活服务、大众文创孵化4个方面定义了其公共文化质效内涵,并据此制定了以城区文化线路建构、片区文化生境维育、街区文化场域活化、小微文化场景营造为行动路径的文旅型历史街区统筹保护与空间焕活方法,为该类型历史街区的类型甄别、质效判定及保护活化实践提供参考。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0 37 0 肖 竞,吕思维,张芮珠,曹 珂 游客感知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景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提升研究——以江苏兴化千垛景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6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是联结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类福祉。江苏兴化垛田因水而兴,具有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景观旅游景点。基于此,研究从游客感知视角提出兴化千垛景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评价方法:通过获取场地社交媒体评价数据,提取评论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并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相关联;利用IPA分析法充分了解游客对千垛景区景观要素的感知情况,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定量研究。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38 46 0 王杰青,张少华,金 鹏 北京中心地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优先度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7 城市河流在城市中具有复合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则为规划者提供了一种综合考察土地功能的视角。由于城市中心的河流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居民对于河流规划管理的满意度评价则尤为重要。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有多条重要的城市河流,居民对河流建设管理的诉求是指导城市蓝绿空间发展的重要参考。研究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12个子功能,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数据,以IPA(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和改善指数综合评估了北京中心地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优先度。评估基于空间差异和群体背景的差异,对比“中心地区—行政分区”两层级的空间差异和“普通居民、河流高频接触者和专业人士”群体背景的差异,为北京市中心地区城市河流服务功能改善的优先度提供决策参考。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46 53 0 钟誉嘉,陈仁彪,华锑钇,谭 立 面向实施的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中法半岛小镇核心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8 如何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终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作为规划实施管理的直接法定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与市场脱节、落地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城市新区控规实施的困境,提出“刚性约束、弹性适应”的规划策略。以武汉中法半岛小镇核心区为例,通过“生态底图”“规划蓝图”“实施动图”进行控规编制,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其他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54 61 0 何 浩,陈 渝,肖 翔,王 彤 活态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泉州古城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09 在“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新时代名城保护工作重要目标之一的背景下,对于保有大量城市居民与传统生活形态的活态古城,对其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应更加审慎、严格,另一方面应突出方法与策略创新,以达到“形魂俱在”的理想目标。以泉州古城为对象,创新性提出空间-居民-实施机制三位一体的活态古城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路径,实现多目标协同治理,强化古城历史文化空间品质的整体性提升与表达。同时,开展以居民为中心的遗产保护教育培训与社区发展,不断充实保护力量,真正实现多模式、多途径激发古城空间活态传承与发展,提高名城价值的综合显示度。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62 69 0 李伯群,朱安然,李文玥 数字技术赋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1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道路、提供了新契机,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考古遗址、古建筑群、工业遗产、红色路线、奥运遗产等领域,通过数字技术在北京等城市的应用实践为例,总结归纳历史文化名城创新与发展的政策经验,探讨如何构建数字经济新增长点,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路。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70 76 0 贺 艳,马英华 上海市工业遗产时空分布及保护利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11 基于各级别文物保护名单,利用ArcGIS软件,对上海市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和保护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工业遗产时间跨度大、历史延续性强,整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散点期,上海工业发展缓慢,留下的工业遗产数量相对较少;密集期,上海建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此期间留下的工业遗产数量激增;回落期,工业发展迅猛,工业遗产数量却大大减少。(2)上海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虽有不足,未来仍需坚持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信息公开与决策透明相融合、分级管理与动态传承相促进、联动规划与社区融合相统一的四项关键原则,现阶段已发展出文化艺术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文化休闲空间3种主要利用模式,可为其他各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77 82 0 方田红,夏 爽,李 蓓 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以桂林西山摩崖造像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12 文化景观遗产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导权在政府,公众缺少话语权,近年来,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意愿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立足于桂林地域文化特征,借助数字化平台,尝试以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视角,从“线下+线上”相结合、空间有机更新、社区共享的角度去讨论如何数字化共享桂林西山摩崖造像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景观遗产有效的保护手段,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展现出遗产保护传承的未来走向。研究结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共享提供设计借鉴。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83 88 0 黄 铮,叶建新 文旅融合视域下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04013 通过梳理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的发展脉络和价值,选取一些大运河(杭州段)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际案例,重点介绍、研究和分析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纺织工业类、机械工业类、仓储工业类三大类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实践,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探讨其保护与再开发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总结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果,同时也指出,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不全面、商业化进程中遗产原真性与商业运营不平衡等问题。最终提出从传承遗产真实文脉、保护与利用并重、创新树立旅游品牌、丰富文旅体验、提升宣传推广体系等5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4年04月05 00:00 2024年4期 89 95 0 楼 舒,林轶扬